仰望鹅湖,不敢相信这南接武夷迤逦的群峰中,在那凤翥龙骧的峰顶,会有一泓湖水,映照翠竹摇风的倒影,悟千年不绝禅音。
这湖,汉时曾种荷,东晋有龚氏蓄鹅,育子百数,翼成乃去。
所以,山叫鹅湖山。那生长了湖生长了荷生长了寺,被四面青山莲围之地,我们叫峰顶山,寺叫峰顶寺。
一
大义出生时,有奇。其母孕,必绝荤而后食,好像大义在娘肚子里,就是素食的佛家弟子。童而落发,异骨见顶,已具佛门弟子面目。
大义出生744年,东海徐氏,衢州须江人,后谒马祖道一而成一方宗主。
马祖道一开创的洪州禅在唐中期与神会的荷泽禅、希迁的石头禅呈鼎足之势。其广建庵寺,丛林宗门大开,弟子百丈怀海制订规章,而有“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之誉,入室弟子有88人成为一方宗主,大义为佼佼者。
唐大历十一年(776年),32岁的大义来到鹅湖,看三峰挺秀,清幽绝俗,毅然植锡宴坐。三日后,一个猎人发现,深感在虎豹虫蛇出没之地,能安然独坐,决非凡人。于是弃弓矢,奔告邑落。一时,乡民或披草衣或凿岩石开窟洞,前来学禅听法,往来之人络绎不绝。远去的群鹅复回。
禅师宏佛,应是妙语叠出。传闻大义禅师讲法,天花乱坠,口吐春蕾。佛祖驾前龙虎狮象四兽纷纷赶来护法听经,痴迷忘返,日久而化为四山,拱卫鹅湖峰顶。
大义能先知。据《兴福寺内道场供奉大德大义禅师碑铭》记载,其到鹅湖不久,学者如麻,朝粥既罄。师曰无忧。这儿无米下锅,那儿泰然自若。不想:及旦有负米而施者。好像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能伏虎,《碑铭》记载:群虎暴噬,大师遇之于路,以杖扣其首曰:“当息害心。”自是虎远遁。恶虎在其慈悲的心怀里就象忠厚老实的狗、善解人意的猫。信州古岩寺,位于松林悬崖处,崖内住一虎,常恶人。大义伏之驯之,使虎听经悟佛,去恶向善。
贞元初(785年),礼部侍郎刘太真任职信州,通津修梁,为大水所败。于是请大义下山参与修桥。也许是大义心系苍生、情牵百姓的情怀感应于天,此桥在大义与民众的努力下,竟修成。自此,闽赣通衢,从唐至今历经千余年,大义桥,依然耸立在鹅湖山下、桐木江上。
这是一个水流湍激的地方,行船难,架桥更不易。传闻建桥时,河中有河妖作怪,致使桥累建不成,大义以金钵覆之,镇住河妖,桥始成。
贞元间,大义被诏请入京。当晚,右神策护军霍公梦一僧,翌日访之於慈恩寺,且与寐合,遂聘大义为内道场供奉大德。大义到长安,住的是玄奘译经的皇家寺院慈恩寺。皇帝身边的右神策护军霍仙鸣竟梦见,神遇如此,令人称奇。
在此之前,六祖慧能弟子已北上洛阳,挑起禅门南北之争。禅宗正统之争正在进行之中。禅宗沩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五宗并起。
作为下开沩仰、临济二宗的洪州禅走向京城的第一人,在这藏龙卧虎之地,大义能否筚路蓝缕地创出一条大道?
实践证明,大义通途长安。
顺宗尚在太子时,尝问大义:何者是佛性。大义以一言启之,答曰:“不离殿下所问。”可谓云山中的一缕阳光,照亮无边的迷茫。顺宗李诵当下顿悟,从而得到太子的赏识与支持。
德宗的生日,百官道贺,并于麟德殿听论议。为了将禅宗的要义更加明了地阐述,大义在会上主动提问,让与会者作答,再予以评判,以达到斩断岐路指道途的目的。
自是两宫崇重,道俗宗仰。
难怪永贞初,大师归信州,京师道上,车盖溢路。
大义北上时,历德宗、顺宗、宪宗三朝。《五灯会元》卷三《鹅湖大义禅师》条:“唐宪宗尝诏入内,于麟德殿议义。”有法师问:“如何是四谛?”师曰:“圣上一帝,三帝何在?”又问:“欲界无禅,禅居色界,此土凭何而立?”禅师曰:“法师只知欲界无禅,不知禅界无欲。”曰:“如何是禅?”师以手点空,法师无对。帝曰:“法师讲无穷经论,只这一点,尚不奈何?”
灵山拈花一笑,大义空中一点。
元和二年(807年),唐宪宗下旨赐号:“慈济”,敕建鹅湖慈济禅院,并赐锡杖、玉杯等法物。
元和十三年(818年)正月十七日,清昼澄霁,当峰有云沓起,俄而覆于禅室。众鸟鸣号,哀声如人。时左右进药,侍者曰:“此宜在晨旦。”大师曰:“汝果知有晨旦乎?”其夜恬然顺化。
其有《坐禅铭》传世,敕溢慧觉。世称:大义慧觉禅师。
有新罗僧慕大义道风,不远万里来峰顶山求学,闻大义已寂。颓然长叹:“本为法来,师亡,法亦何在!”于是投崖而逝。
师既圆寂,众遂神其骨而庄严之。旱,有祷者,无弗,澍雨应。
大义鹅湖,大德佑民,天人感应。
二
当养庵广心禅师在法堂柱上挂一把无缝锁,榜曰:上古流传锁,凭君智钥开。若无开锁法,相见不须来。
许多的佛门弟子只得在峰顶寺旁徘徊。
悟心成佛。
不可说,不可言,只可意会。所以灵山会上,佛祖拈花,迦叶微笑。
禅宗接引来者,玄妙之法不可胜数,无缝锁也是。
养庵广心禅师,诞于明嘉靖丁未年(1547年),江西上饶人,少时以仁孝称著乡里,无心尘俗。一日,听客谈众生都有佛性之说,洞然开朗,决意出世。
他出游楚黄、礼翠峰、入燕都,访辩融,礼五台。至焦山,四面佛亭,夜半径行,闻江中推船声,豁然有省,偈曰:“夜静江空阔,推船㘞㘞声。不知何所往,担子半肩轻。”
心悟后,养庵禅师经苏州华山定禅师印证,回到故乡信州。初行灵山中台庵,为接引学人,曾经在墙壁上画了一个大圆相,在旁边题字云:“内写莫教涂黑,外写勿使伤白。有人向圈内圈外下得注脚者,许汝学道无疑。”
不能涂黑,也不能伤白,如何下动得笔下得墨。我想在中台庵前,参究公案的佛僧定是雾绕灵山,难识自家面目。
以云为笔以云为墨。
养庵禅师到鹅湖峰顶寺时,是万历庚寅冬(1590年),离大义禅师驻锡建寺,已是八百余年之后。
养庵禅师闻大义宗风,以兴复为己任。获古碑于断垣颓壁中,苔痕剥落,扪而读之,凡属寺产在兹山者,悉胪列焉。并据理追讨。
进而复新三门,易而新之。因仰养庵禅师的名声,当地百姓捐钱一百有余万,而使山门牢固雄伟,金碧辉映。
同时,养庵还在山门前凿池,用于僧众信士放养生命。放生池下是濯缨桥与毕敬桥曲于溪山流水之中。在池边信步,听松风泉响,闻月出鼓歇,禅乐悠悠。难怪许澯赋诗云:半规池内浪千寻,下隐鱼龙百尺深。莫认西江同吸尽,留他印月出波心。
在养庵禅师的带动下,使寺庙终显:正殿巍巍,周廊锵锵。好一派庄严肃穆之相。《铅书》云:“复聚徒三百众,广敞殿宇”。并制万钧铜佛、千僧铁锅。
也就是这个时光里,中国宗教史上一山二教毗邻而居和谐双修的人文景象出现了。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由于葛仙山香汛期间,事务繁忙,道人应接不暇,地方官吏,土绅商议延请鹅湖峰僧人来山协理。养庵禅师出于葛玄曾于鹅湖山开教修行和“道佛本同源”的历史渊源,拨峰顶山慈济禅寺六堂之一“隆隐堂”僧人来山协理祠务。僧人于此山建慈济寺,一条99级台阶的百步岭与山南葛仙祠衔接。从此,寺观融于一山,道佛共处。
禅宗主张人人皆有佛性,乾坤大地草木丛林,尽为衲僧。行卧立坐皆可悟禅,道教之仙山宏佛悟禅自是没有挂碍。
有挂碍的是面对无缝锁。
锁既无缝,锁钥何用。锁既无缝,如何开锁。
锁并没有将养庵锁住,更没有锁住僧门与士子与禅师相见的向往,而引得参究纷纷,评唱不绝,有记录的评词竟有33首。
玄机四动,机趣万千。
自信超然者如香铎振:囫囵一把锁,无钥亦能开。把柄在我手,飘然任去来。
雄阔豪迈者如曙庵贤:若解金锤当面掷,人人争看赤飞龙。宛若元霸舞锤、哪吒闹海。
公案中,没有记载能开锁的人,也没有记载锁开的法门。
所以秋水洪乃叹云:智慧钥,达者稀,几多幽鸟尽迷栖。
其实不用纠结锁开锁合,想着围绕着一把锁而探寻佛理,了悟人生,在不着一尘的妙境之中无想,应是清欢无虑。
以无缝锁来勘验方来衲子。虽禅门路险,但在鹅湖几十年,受养庵点化者仍是多的难以计数。分灯黄梅四祖寺的超高浪禅师、分灯弋阳皓山的次斋季禅师以及博山元来禅师皆为其证。
“无门无缝锁虚空,八面玲珑振祖风。”从宝相升的这句诗可知,养庵禅师的无缝锁当时已响誉禅林。
养庵八十岁寿时,礼部尚书郑以伟、信州刺史邓文明、南京国子监祭酒汤宾尹、国子博士史部郎中徐大相、云南提学副使樊良枢等作诗以庆。如徐大相诗所云:禅床一领旧袈裟,不识王侯宰相家。夜到却无烟火梦,朝来峰顶看云霞。
天启七年丁卯岁(1627年)三月廿八日,在鹅湖山共37个春秋的养庵禅师。归寂前说偈曰:八十馀年幻梦中,铁牛耕破大虚空。临行一句相分付,夜半金乌带日红。
谁看到半夜的太阳了。反正养庵广心禅师看见了。几百年后,中国出了个诗人叫顾城,有首诗《一代人》,就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莫谓有为俱幻迹,恒沙功德最师多。”曾修万历琼州府志的欧阳璨这样盛赞养庵广心禅师。
收田产、扩禅院、振禅风、道教名山安寺,官宦泛海从游。养庵心无锁。
三
“十里山泉绕屋凉,山花随水杂茶枪。闲中细领清滋味,半是茶香半水香”。这是清代诗人吴晁所写的《鹅湖即事》之句。
鹅湖峰顶产茶,茶产自鹅湖山贵人峰下。峰下有山似罗汉坐卧,山溪自罗汉肚脐汇流而下,至山谷成一深潭,称罗汉塘。塘前石壁处,有古茶树36株,吞云纳雾,气若幽兰,人谓鹅湖罗汉禅茶。
有个美妙传闻。一年信州大旱,寺院附近泉井无水,但贵人峰下依是泉响盈谷。有次,一小和尚前往取水,到谷口,闻有兰香充溢山谷。惊异间悄悄一探究竟,见有十八罗汉聚在塘边,有人取水沐浴,有人掬泉而饮,有人架炉煮水,枕木品茗。有一罗汉从锦囊拿出种子,嵌进石壁,淋上泉,嘿,茶树竟伸胳膊伸腿,突地长出来。罗汉摘一叶放杯中,竟是一阵清香云溢。小和尚惊得叫出声,一时风动云霓,飞鸟惊林,众罗汉霎时云逸而散,只余山谷茶树与泉水共拂云山。自此鹅湖山有了茶,源罗汉所栽,故称:罗汉茶。
铅山自古以茶闻天下,宋代周山茶、白水团茶、龙凤团茶,皆为朝廷贡品。明宣德、正德年间,小种河红横空出世,世称红茶鼻祖。到清康乾时期,河口已成中国制茶技术和商贸中心,有“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的繁荣。
这好像指的是红茶。
河口红茶经信江入鄱湖达长江,走蒙古,进俄罗斯,远欧州而香飘万里。玉绿、贡玉、贡毫等绿茶都纷纷改弦易帜,以红茶鸣于世。可是鹅湖依旧,鹅湖的罗汉茶依就是禅门气度,不随俗世俯仰,与鹅湖水绿一杯清香。
在谷雨时光,挑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挑芽最嫩的时刻,用竹篓摘茶,用竹筛凉茶、用竹盘揉搓、用竹笼干燥、用竹炭焙茶。在与茶相偎依的过程中,是竹。在茶生长的过程,是竹相伴相游。
飞瀑流泉惊云雾,清溪漫谷润新芽,能不出好茶。茶在这样的泉水中沸响,怎不茶香。
所以有半是茶香半水香。
清心玉洁的罗汉茶,在曾经的岁月,是怎样地走近这个无为的世界,让幽谷禅寺飘有茶香。
“石床茶灶如招隐,还许闲人一半分。”这是元代诗人萨天锡《登峰顶作》之句,有茶灶,就有茶香,就有茶味忘尘的生活。
鹅湖对茶是虔诚的,在其《禅门日颂》中,有《献茶赞》:雪里采新茶,瑞草萌芽,玉瓯盏内赵州茶。石鼎烹来翻雪浪。献上释迦。雷惊雀舌,谷雨光春。庄周蝴蝶,梦魂惊扫,退睡魔军,奉献能仁,唯愿鉴微诚。
玉样的茶闪着白雪的银光,玉盏奉上,定是汤清香幽,轻拂庄周那飘渺的梦,无垠的天空,佛境澄明。
可以感受到那奉茶时光,一双净洁的手,一双澄静的眼,在一个净洁的禅心下,向佛靠近。佛祖凝眸,俱世寂然,一粒微尘都将会是石破惊天。
我觉得这是一枚茶最幸福灿烂的时刻。
幸福的还有山顶的稻田、菜地,以及山野的草木。僧众禅农并重,广种福田,并施医赠药、救赎苦难,可修、定见、宗田等禅师的传奇以及一代代僧众的善举让人一想鹅湖峰顶如对家园。
四
“长松夹道摇若烟,十里绝似灵隐前”。鹅湖寺是个幽雅清雅禅修之地。该寺在鹅湖北麓的官道傍虎山下,左有狮山,右有象山,前临田畈,是峰顶慈济禅寺的下院。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相聚鹅湖,就在该寺。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陈亮与辛弃疾“长歌相答,极论世事”也会于鹅湖寺。到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为纪念朱陆“鹅湖之会”,朱熹门人徐子融在寺旁建“四贤寺”授徒讲学,到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江东提刑蔡抗请于朝,“四贤祠”赐名“文宗书院”到明景泰四年(1453年)曰:鹅湖书院。我们可以看到在鹅湖的书香里所飘荡的山寺禅音。
虽然,柯仲炯在《鹅湖峰顶三胜记》云:鹅湖之为山,三峰特秀,已揭三教而示之。汉有葛玄行教于此,凿石为穴,藏于垅首。祝穆《方舆胜览》载葛玄遗骸鹅湖,有葛玄冢。但仙迹渺渺杳然千古,无可复稽。惟禅儒之学,代有贤人。
鹅湖山南的资福寺,后有泉,曰“石井”,现在我们称石井庵。现紫溪乡的崇寿观音院,信江之畔位于新滩的章岩寺,相传皆为大义驻锡之所。朱子曾在石井赋诗,也曾在章岩讲学,在观音院候旨并与陆九龄在“鹅湖之会”之后再度相聚。
百福寺、象田庵、福四庵、梵安寺、大山庵、开化寺、天乳寺,以及葛仙山慈济禅寺,在清代,铅山有寺院庵堂97处,大部份是峰顶寺的法嗣。
民国35年(1946年),峰顶寺举行“开祈传戒”佛门盛典,共有2000多名僧俗教徒从各地赶来参加。“开祈传戒”是一种俗家弟子正式剃度,皈依三宝的佛门仪礼。是按照五台、峨嵋有关寺院和灵隐、峰顶两寺轮流传戒的协议而隆重举行的。此次传戒三宝弟子90多名。千余年内,峰顶至少传戒百余次,得戒万徒,因此,峰顶寺才誉为“千载法王家”。
因此信州古岩寺、广丰灵鹫寺、上饶广泽寺、黄梅四祖寺等承峰顶法嗣当在情理之中。
因此,历代名僧辈出。唐有智孚、云震;宋有德延、绍元、令新、令贞;明有雪庵、养庵、次斋、起高浪;清有千叶、慧林等,而使寺院融禅、净两宗,成双修之地。而有“法门领袖”之称,而能名动新罗、日本、东南亚诸国。从而能从石城奉请佛舍利,建舍利塔而供养。从而享有天下八大丛林之一的声誉。
1946年7月7日,是铅山“云城法会”的最后一天,这为超度抗日阵亡将士、祈祷世界永久和平而隆重举行的法会,长达365天。这天晚上,河口镇王家塘广场举行千人焰口大会,主持者是鹅湖山峰顶寺的碧澄法师,当焚烧的香纸、冥钱在天空火焰冲天,当人们从彩纸扎成的几百盏莲花路灯穿过,从王家塘走向凤来铅河与信江交汇处,看盏盏莲花灯随江水而远。望鹅湖峰顶慈悲静默,站立人群,会有一种感动,江河水长。
1989年,83岁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鹅湖峰顶寺题匾“慈济禅寺”,在展纸提笔过程,应该有鹅湖的声音,正荡漾着千年不息的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