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县科学技术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打算
【字体:   

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科技局全体干部坚持以“谋深、干实、勇闯”的工作劲头,以“小单位也要撑起一片天”的责任担当,按照“紧盯硬科技、提升软实力,营造生态圈”的思路,全力开辟县域科创新路径,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基本情况

现有干部职工14人,其中:行政编制8人,事业编制3人,4050公益性岗位1人,劳务派遣2人。设立秘书股、业务股和二级事业单位科创中心。

重点以县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三大类95家科技型企业为服务对象,以其他非科技型企业为培植对象。

二、工作情况

(一)强化使命意识,服务中心大局。以最大努力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中心工作。一是坚决完成疫情防控工作任务。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全程参与疫情防控指挥部综合组工作,接到疫情命令义无反顾冲在防疫一线。努力克服人手少考评压力大的矛盾,不讲条件完满完成3轮驻守隔离点任务。二是坚决完成“双一号工程”建设任务。结对服务城南社区、龙庭小区和工业园区657户企业(商户),率先完成赣服通、赣政通和满意度测评任务。积极开展入企送政策、送项目、送资金“三送”活动,将科技政策、项目申报条件流程汇编成册,制成二维码,方便企业手机保存随带随查。三是坚决完成挂点乡镇帮扶工作。全力协助乡镇虹桥乡抗疫、防火、抗旱、维稳、乡村振兴工作,挤出资金为森源村购置会议桌椅。

(二)强化责任意识,推进重点工作

1.创新生态在优化。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铅山县中长期科技创新规划》《铅山县科技创新奖励办法(试行)》《铅山县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铅山县落实推进全面建设创新江西任务实施方案》《铅山县工业和开放型经济绩效考评办法》《铅山县科技创新十强企业评选办法》,将科创工作首次纳入对乡镇工作考评。“组合式”政策文件的出台,推进了科创工作干有目标、行有路径、抓有重点、成有激励。成功举办“全市科技活动周”活动,开展科技成果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讲座、创客夏令营等系列活动,全民更加关注科技,全县科创氛围逐渐浓厚,科创生态逐步优化。

2.科创主体在壮大。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培植工程,把培植对象确定在前,方法措施谋划在先,打好提前量、做实培育功,以集中培训、上门辅导、重点服务等方式,全力抓好创新主体培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认定瞪羚企业1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1家。

3.研发强度在提升。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工作,拿出“真金白银”以各种措施激励撬动全社会加大研发力度。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科技支出1.9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的4.4%,均列全市第一。全县研发经费达到2.76亿元,比上年净增1.3亿元,增长89%,增幅超出全市39个百分点,列全市第二;研发强度为1.5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跻身全市第三名。

4.技术合作在深化。坚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有效的机制破解技术瓶颈。积极策应省政府组建创新联合体的重大决策,动员13家企业加入创新联合体,以求靠大联强、借力攻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实施“揭榜挂帅”制度,全力推进2个已揭榜项目的研究进展。坚持借智“长三角、融入G60”,促成新中野与亚林所达成共同开展“医药级油茶皂苷及微囊制剂的研发”项目,合作制定的《油茶皂素质量要求》国家标准(GB/T41549-2022)获准公布。推进推进思远再生、塔益莱、鼎鑫金属、东沿药业、金丰药业等企业与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省内外高校、院所开展合作,16个科研项目正有序实施。

5.成果转化在提速。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登记转化,从年度有效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研发成果中刷选可登记、可转化的高质量知识产权,完成科技成果登记9项。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4.7亿元,为上年度的6倍。

6.科技人才在成长。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认真落实《铅山县人才引育实施办法》,以求贤若渴的态度全心做好科技人才服务工作。引进了塔益莱金勇彪、绿和有机资源董春旺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2个。引进外国专家1名。跟踪做好省“双千人才”申报服务工作,绿和茶叶陈亮、广恒铝业刘玉林、万象盛世丁路等3名科技人才经过形式审查、加分排序、网上审核、专家答辩、组织考察等程序,即将公示,我县为人数最多的县。选派4人次参加全国、全省科普讲解大赛,1人先后获得全国三等奖、全省特等奖,2人分获全省二等奖,2名干部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7.队伍形象在扭转。全局干部职工以“抓好第一等的落实,打造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为主线,持续推进“转作风、优环境、抓落实、促发展”活动,倾力打造“服务科创争先锋”品牌。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推出系列科技人物创新创业事迹报道,社会反响良好。“求实、务实、落实”蔚然成风,单位形象、队伍素质得以提升。

(三)强化创新意识,全面深化改革

2022是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第一年,是各项改革举措全面实施之年。及时出台《铅山县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方案》,明确3年实现的目标和9项一级任务、36项二级任务。根据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做出彩的原则,紧盯重点任务、紧盯小的切口,依托特色企业以点带面打造亮点。一是抱团创新。打破“单兵作战”格局,推进产业链科技创新。积极策应省委、省政府依托14个产业链组建24个创新联合体的部署,围绕我县“1+2+N”的产业体系,建强创新链。坚持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牵引,推动项目、资金、人才资源向科技创新联合体集聚。目前,已经征集到13家企业申报加入全省创新联合体资料,以求靠大联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借力创新。我县依托特色企业新中野茶业科技公司加强与长三角国家级院所合作制定国家标准;三是探索创新。在研发投入攻坚行动中,做好“四道加法”提升研发强度的做法先后在科技日报、江西改革等国家级、省级媒体刊发。

(四)强化进位意识,全力打造亮点

1.研发投入创历史新高。县研发经费达到2.76亿元,比上年净增1.3亿元,增长89%,增幅超出全市39个百分点,列全市第二;研发强度为1.5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跻身全市第三名。有望获得研发投入工作先进县(目前综合得分第二)。

2.研发企业、人员占比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38.0%,列全市第2位;研发人员占比8.2%,列全市第2位。

3.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22.55%,列全市第3位。

4.认定科技型企业创历史新高。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列全市第三;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61家,净增18家;认定为瞪羚企业1家,实现瞪羚企业零的突破。

5.承担国家级项目创历史新高。1家企业完成1项国家级科研成果,1家企业承担了1项国家级科研课题。

6.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历史新高。3人入选省“双千人才”计划(考察结束待公示),为全市最多的县;引进1名外国专家。

7.科普大赛获奖创历史新高。3名干部获得科普讲解大赛全国三等奖,全省一、二等奖,2名干部获得全省科普讲解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奖。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中,以铜加工产业为主的金属新材料产业占比过高。县域内规上工业数量不多,高新技术企业偏少,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难以提高。

2.创新主体较为单一。县内没有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体量偏小。加上高企申报认定更加规范,企业申报积极性普遍受挫。省市对从事铜加工的企业、化工企业在高企认定上从严把关,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难以为继。

3.平台载体数量偏少。省级以上高能级平台只有2家,建有研发机构并开展实质性研发的企业较少,在铅企业运用的都是外地成熟的技术,企业实际上等同于生产车间、加工厂。

4.人才引育难度较大。人才待遇相对较低,留才的工作环境、研发条件不够优越,人才成长的环境土壤得不到保障。

科技干部队伍年龄偏大,创新意识不强、进取精神不足、业务素质不高,与新时代科技创新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2023年度工作打算

坚持创新在建设现代化美丽新铅山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站在全省看铅山”的视野和姿态,“高”攀登,向“新”前行。坚持以“创新江西”建设任务全面落地为目标,以科技体制改革为抓手,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能力提升、研发投入提质、平台载体建设、科技人才引育大工程,激发创新“活水”澎湃如潮。

1.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按照“保存量、促增量、育幼苗、引优苗”的思路,积极培育壮大创新型龙头企业,引进、孵化和培育科技型企业,持续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工作。力争完成培育入库12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瞪羚(潜在)企业。

2.大力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聚焦“1+2”主导产业,聚焦创新联合体组建,积极对接长三角、主动融入G60科创走廊,推进企业与高校院所科技合作,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端产品,推进一批科技成果登记、技术转让,完成成果登记9项,实现技术交易额5亿元。

3.大力实施研发投入提质工程。持续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研发活动。完善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及组织实施程序,落实企业研发活动优惠政策,兑现企业研发投入财政奖励补助,增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主动意识,促进企业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努力实现研发强度再增0.3个百分点,达到1.8%。

4.大力实施平台载体建设工程。鼓励科美格、新中野等企业与江西理工大学、亚林所共建产业研究院、实验室等,推进驰硕科技申报微型电路板产业孵化器,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积极整合河红茶种植加工资源,打造国家级星创天地。

5.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引育工程。积极对接县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信江产业新城等重点产业,完善科技创新“一企一策”计划,摸准科技创新需求,梳理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实施好《铅山县人才引进暂行办法(试行)》,及时兑现奖励政策,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优势,让各类人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